我们与命运拼争,
就像玉米束子反抗镰刀。
——《唐·璜》
莎士比亚对此也曾有这样的看法:
命运,显示您的威力吧:
我们并不是自己的主宰,
命中注定的就必然发生,
那就让它发生吧!
——《第十二夜》第1幕结尾
古人常常把命运看作某种隐藏于整体事物当中的必然性,而这种内在的必然性既不理会我们的意志和请求,也不会考虑到我们自身的罪孽或功德;它只管去指引人类的事务,而且,会通过一种隐秘的关联,将那些从表面上看彼此并没有任何关联的事情,根据命运的不同需要各自牵引在一起。如此乍一看,这些事情只是很偶然地走在了一块,但从更高一层意义上讲,这皆是由某种必然性所导致的。正因为如此,通过神谕、占卜和睡梦等其他方式去预知即将发生的事情也就成为可能了。
只要是由上帝决定的命运必然是某种被基督化了的命运,也就是要把命运变成上帝为这个世界争取最大益处的旨意。
文学的目的在于推动我们的想象力
我认为文学最简单且最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利用词句使想象力活动起来的艺术。”维兰德(德国文学家)在给梅尔克的信函中,有一段足以证实此定义的精确性。他说:“仅仅是文中的一小段文字就花了我两天半的时间,原因只是没能找出一个合适的词汇,脑海里一天到晚总在这方面思索。这自然是因为我希望就像一幅绘画那样,把浮现在我眼前的确切视像,原模原样地搬到读者面前。还有,就像你所知道的,在绘画中,即便一笔一画,光线的明暗,甚至一个小小的反射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中描绘的材料,因为读者的丰富想象力而带来了某种方便,即这些经过精密加工和有着细腻笔触的文学作品,在达到适合于某人的个性、知识和情绪时,自然就会激发他的想象力(相同的诗歌或小说,因为读者个性或其他的不同而使感触大有不同)。但造型艺术(比如绘画、雕刻、建筑等)却没有这种方便,它必须凭借一个形象或一个姿态来满足每个人。在这些形体之中,往往用不同的手法,主观地或偶然地附带上某位艺术家或模特的个性烙印。当然,这些附带物越少就越具客观性,也就越能显示这个艺术家的天赋——因此,文学作品比绘画、雕像等更有强烈、深刻和普遍的效果,以上这些,可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