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批评论在这两个方面提出的见解,反映了古代史家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反映了古代史学批评对于史家追求信史和注重经世的推重。
三、史家的成就
评论史家,最终还是要以其成就大小、影响广狭来确定高低和异同。《史通·辨职》篇指出:
史之为务,厥途有三焉。何则?彰善贬恶,不避强御,若晋之董狐,齐之南史,此其上也。编次勒成,郁为不朽,若鲁之丘明,汉之子长,此其次也。高才博学,名重一时,若周之史佚,楚之倚相,此其下也。[18]
刘知幾盛赞董狐、南史的“彰善贬恶,不避强御”的精神,这同《史通·直书》篇的思想是一致的。相传左丘明是《左传》的作者,他同司马迁都有“编次勒成,郁为不朽”的名著,他们被评为“其次”。以上四人,是史学上经常提到的人物。刘知幾把“高才博学,名重一时”的史佚、倚相,列为第三个等第。这两个人,在秦汉以后很少被提到。据说史佚是周文王、武王时的太史尹佚,《国语·周语下》记晋国大夫叔向援引史佚的四句话;即:“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恣。”这说明直到春秋时期史佚还是很有历史影响的史官。倚相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史官,《国语·楚语》记载了他的一些事迹和言论,以及别人对他的评论。《楚语上》记他说公子申直谏司马子期的谈话,表明他是一个历史知识丰富而又具有政治见识的史官。《国语·楚语下》记楚国大夫王孙圉聘于晋同赵简子的谈话,说楚国不以白珩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刘知幾说倚相“高才博学,名重一时”,是有根据的。刘知幾把“史之为务”分为上、其次、下“三途”,反映了他的史家价值观。他推重史家秉笔直书的精神,也顾及史家在当时的社会作用和影响,这是他的卓见。但他对史家的批评,缺乏全面的分析。刘知幾首倡“史才须有三长”,可是他没有运用这个标准对历史上的史家做具体的评论,这给他的史家价值观留下了缺憾。尽管如此,他的“史之为务,厥有三途”之说,在史家批评的方法论上,还是有启发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