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前半部分写景状物,景随情迁,因而写得颇为悲凉,渲染了气氛。后半部分写人论事,是诗的重点所在,因为诗标题“蜀相”,当然主要是写人的;否则,诗人或许就要改题“游丞相祠”之类了。
下面再来看第三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两句是概括丞相和蜀主君臣相与为用的事迹。
一般认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诗是对诸葛亮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这固然说得通。但是,仔细加以分析,这里是以刘备和诸葛亮对言,前一句写君,后一句写臣。这事迹是大家所熟知的,诸葛亮隐居隆中,蜀主刘备以天下为重,三顾茅庐,请求他出山相助,使得这位留心世务的“卧龙”先生得以一展宏图。诸葛亮出山以后,屡建奇勋,他一生忠于蜀汉,深得信任,既协助先主开创基业,又辅佐后主济世守成,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后人便把刘备和诸葛亮看作是明君贤臣的典范。
龚自珍有一篇《明良论》,专门讨论君臣关系,认为明君与良臣是相辅相成的。杜甫这样对比吟咏,便是要说明君臣相与为用的道理。言外之意是:我老杜“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这一片痴诚的“老臣心”,怎么就不会被一位贤明的君主知遇呢?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这两句诗是全诗本旨所在,即借蜀汉君臣相与为用的事例,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