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一方面是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也是封建专制政府牢笼知识分子使他们变成书呆子的一种手段。科举的办法越往后越繁琐,到明清时,规定考试要用所谓“八股文”,考生只能按一定规格来写文章,不准有丝毫发挥自己意见的余地,以致一切聪明才能均被束缚。唐太宗有一句话最足以说明科举制的这种作用:有一次唐太宗在宫门楼上,看见新进士们正低头哈腰、小心规矩地排着队走出来,便高兴忘形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gòu)中矣!(天下英雄尽入我的圈套了!)”(何兹全)
科举制度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隋文帝开皇七年(587),设立“秀才科”,叫各州每年选送三人,其中考取优秀的为秀才;隋炀帝时又建立“进士科”。这就是我国科举考试的开端。唐朝考试科目增加,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以后其他科目仅存空名,只有“进士科”成为科举制度的唯一科目);考试方法有“帖经”(只露出经书内容的某行,把上下文默填出来)、口试、诗赋等(其中诗文较重要,这和唐代诗歌盛行有关系)。武则天考阅武艺,又开始了武举。宋朝实行弥封卷;王安石时,停止诗赋,改考经义,叫考生各选《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论语》《孟子》。元朝规定,“四书”以朱熹的章句集注为主,从此考生答卷时就不能随便发挥了。到了明清时代,对考生的束缚更为严紧,命题专用“五经”“四书”的内容,答卷必须用古人的语气说话,连文章的写法也有一定的规格,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这就是所谓“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