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选文部分记述了张静庐与朋友们创立光华书局的过程。最初,张静庐欲倡办《西湖晚报》,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付诸实现。之后,在沈松泉和卢芳“办一个出版部”的提议下开始筹划创立光华书局。光华书局在只有二十五元筹备金的情况下艰难起航,缺乏资本,没有账底,但这些都掩盖不了它成为上海第一家新书店的光芒。光华书局印行的“幻洲小丛书”、《幻洲》半月刊与同时期的其他书籍刊物不同,娇小玲珑、设计和装帧都非常考究,其时颇受读者欢迎。然而,因出版管理乱象丛生,张静庐也为此背上“妨碍风化罪”的罪名,“吃了很多官司”。图书业的发展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形势变动的影响。民国十二三年(1923—1924)间,“全国的读者分成很明显的两个壁垒”。“礼拜六派”的势力“回光返照”;新书业渐渐崛起,炮火中的革命催生了庞大的印刷利润。光华书局无疑切中时代命脉,成为文化运动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此选文勾勒出了民国时期政治变动和思想激荡的侧面像,为我们回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状况,“礼拜六派”文学、新书业的兴衰起伏提供了清晰的线索。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混乱无序的出版界,没有专门的出版管理机构,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没有“公理”。要想顺利从事文化事业,就必须有“手腕”。出版乱象还包括对版权的无视。张静庐谈到1925年到1927年“新书业的黄金时代”时说,“上海的新书店,旧书店,凡是能够弄得到印刷机器的,无论谁,都马上可以发财”。可见,当时的出版业盗印、抄袭横行,经营环境很是恶劣,这与体制的匮乏、立法的残缺都紧密相关。不得不说,出版人是在夹缝中艰难地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