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修本草》
《唐新本草》修成以后,由政府颁布发行,很快流传全国,并被列为医药学生的必修课。这是我国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它比西欧最早的1494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药典》要早八百多年。
《唐新本草》的编修和颁行,标志着我国药物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国的药物学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对历代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该书还传入日本,对日本医学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可惜这部巨著后来亡佚,大部分内容保存在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
《唐新本草》问世数十年以后,陈藏器收集《唐新本草》遗编的药物,于738年撰成了《本草拾遗》10卷,书中增加了很多药物新品种,虽然有些药物的实用价值不大,但起到了丰富药物品种和扩大用药范围的作用。
到五代时期,后蜀的韩保升,又在《唐新本草》的基础上重新增删,配以精细绘图,编成了《蜀重广英公本草》20卷,后人称为《蜀本草》。
《本草拾遗》和《蜀本草》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
除对药物的研究整理外,隋唐时期一些药物学家,还对《黄帝内经》等古医籍开展了校注整理工作。
《黄帝内经》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由于年代久远,文字古奥,错讹较多,齐梁时全元起曾对《黄帝内经·素问》篇作过校注,到隋唐之际,杨上善又编注成《黄帝内经·太素》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