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民国时期,上承晚清,适时中国民族面临千余年未有之变局。列强环伺、军阀林立,民生凋敝,这种危局之下,西方的思想文化亦是不断地传入中国。而在这种“旧”与“新”的文化冲突、水乳交融中,既是作为对民族之危的反馈,又是自我思想、自主意识的觉醒,一时间民国大家辈出,颇有百家争鸣之势。 作家有鲁迅、沈从文、张爱玲、老舍、冰心等;画家有徐悲鸿、齐白石等;国学大师有胡适、季羡林等;建筑学上有梁思成、林徽因等等。然而,即便是身处同一时代的这些大家,也不能“免俗”——文人相轻的历史传统也一直存在。 而在这个由众多大家构成的圈子里,冰心先生或许是“最惨”的一个。同为才女的张爱玲不仅有“冰心的清婉往往流于做作”的评语,甚至还毫不留情地讽刺到自己不屑于冰心相比;而才女林徽因怼冰心的方式则更加直接,她曾经赠冰心一瓶老陈醋,以表达她的不满;更为“有趣”的是就连鲁迅先生也曾“亲自下场”,直言冰心的不是。那么为何冰心会“犯了众怒”,成为这一众大家攻击的目标呢? “冰心的清婉往往流于做作” 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原名谢婉莹,出生于1900年。家中自祖父谢銮恩时才读书发迹,谢銮恩曾中过晚清时的举人,并长期于福州讲学,因此他深知学习的重要性。而在冰心降生时,谢銮恩自然非常开心,父亲也因是晚来得女而对她也是宠爱有加。 此后,在跟随父亲谢葆璋转任祖国各地任职的同时,冰心也度过了自己幸福且充实的童年。她不仅可以接触到传统的古典文学,更能够因为父亲接纳西学的缘故,而接受西方的思想文化熏陶。冰心更是藉由此而成为了谢家第一个正式上学读书的女孩子。 1918年时,冰心进入协和女子大学,而面对新文化运动的如火如荼展开,备受影响的她在其后也开始用“冰心”的笔名进行文学创作。与此同时,她又进入燕京大学,随后选择了前往美国留学。 这一时期内,她的作品从《两个家庭》到《繁星》、《寄小读者》等也相继问世。而在名声渐显的同时,面对国家危亡、日寇入侵,她又不断地转任各地并通过文学创作进行救亡图存运动。 此后,在抗战胜利后她曾短暂任教东京大学,随后回国。然而在十年中,她遭到不公待遇,并被下放改造,直至1971年时才与丈夫吴文藻回到北京。而随着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彼时的冰心已是耄耋之年,可她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作高潮。《空巢》、《三寄小读者》、《我的自传》等作品都成为了不得多得的佳作。 而在她的这些作品中,有的是一如冰心之名的由来——“一片冰心在玉壶”那般的“冰心一片”。 她的作品淡雅,寥寥数笔便将人物形象勾勒得活灵活现。而在她的作品中,有的更多的是理想、完美的青年女性,有的是充满活力、青春洋溢的模样,有的是对母爱、童真的追求与热爱。 张爱玲的“不屑”,鲁迅的批评,林徽因的硬怼 作为同时代的才女作家,张爱玲的名声并不在冰心先生之下。她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亦是人尽皆知的名作。 但是,对于冰心的作品张爱玲却并不留丝毫的情面。她曾对友人谈起,说到“冰心的清婉往往流于做作,与之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 冰心的清婉往往流于做作,与之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 而至于原因,则当归咎于二人不同的生长环境,不一题材的创作方向。与冰心的幸福成长相比,张爱玲虽然系出名门,但一生(尤其是童年)太过悲惨,被母亲抛弃、父亲责打拘禁,这些也让张爱玲的作品中有的是对现实的痛斥,有的是悲凉的写实主义。 反观冰心的作品则不然,更多的是理想主义,这样的矛盾的背后,自然也就会让张爱玲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感觉,有一种过于做作的评语。 与之相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同样也恰是基于此而对冰心颇有微词。毕竟鲁迅先生的笔下,才是当时现实的中国,孔乙己、阿Q、祥林嫂、闰土才是真实的民众。与冰心作品中构造的完美相比,这天然就是矛盾对立的。 而这种对立更是随着冰心对刘艳芳的一首《蓄道德能文章》回诗而公开化。原来,适时刘艳芳曾有《寄冰心》短诗来表达对冰心的赞赏,可冰心却以为这乃是调/戏。于是就有了回诗《蓄道德能文章》,内中的言语颇为激烈。鲁迅先生也终于忍不住,遂有了“过于爱惜羽毛,小题大做”的批评之语。 至于冰心与林徽因之间的恩怨,比之上面两位的“口诛笔伐”则就更显直白了。身为乡党,又都是热爱文学的才女,冰心与林徽因之间的关系似乎本应极好。 当然,事实上二人也确有过交好的时期。 1925年,冰心与吴文藻留美期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还曾前往探望过冰心夫妇,而冰心回忆此事时还曾称赞林徽因是她见过最俏丽灵秀的女作家。 可随着冰心的《我们太太的客厅》一文的发布,二人之间的矛盾却摆上了桌面。对于擅长交际,喜欢文艺沙龙的林徽因,冰心是不满的。这种不满,有性格上的不满,亦有对林徽因做派上的不满,于是才有了冰心发表于大公报上的《我们太太的客厅》一文里嘲讽的太太的不干净、自私。 当然面对这种指责,林徽因自然也不会毫无反应。在得知此事后,彼时的林徽因恰在山西,便当即托人从山西带了一瓶老陈醋给冰心,其中的讽刺意味溢于言表。 小结 从张爱玲、鲁迅、林徽因对冰心的批评而言,我们不难看出这里面有文学创造方向、理解的原因,亦有着文学之外性格方面的因素。而这些种种,辅以“文人相轻”的文化传统,也造就了冰心“犯了众怒”的局面。 但是,我们在这里还是要为冰心先生说一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而真正值得后人学习的更多的应该是文人的才情、文人的作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