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道”世界或经验世界中,以探求天地万物的统一性或规律性为目标,并不排斥哲学家从不同维度或进路展开探索,从而“可道”形态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比如,从宇宙本原论的进路出发,对存在的统一性探询往往以追问世界的始基、基质为形式。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的“五行”说提出五种基本元素,表现出对存在本原的追溯,即所谓“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13]。同样,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的“气”论,也可以看作是对世界的基质或本原的探询,如张载认为:
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14]
这里的“道”是指“可道”。张载认为,“可道”世界的本质存在,都统一于“气”,万物万化均具有“气”的特征。由此可见,“气”构成了“可道”世界的基质或根源。
对存在的以上追寻,可以看作是以构成事物质料的自然物质元素为基质,把握世界的构成,从而达到对存在统一性的追寻。但从这一角度探询世界的统一性,似乎含有明显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体现为,在把自然元素,如水、火、气等理解为世界存在的本体时,其实质上把存在的统一性问题与世界的构成问题联系在一起,这也就意味着将对世界统一性或规律性为目标的本体问题转向为科学问题。当然,历史地看,在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哲学问题与科学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但科学问题终究是具体对象探究,与本体论研究本体问题不是相同的领域,尤其是本体论哲学的建构与科学知识明显有异。如熊十力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