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所说的“看得见的手”,主要就是指国家直接干预。凯恩斯在《货币通论》的《总论》中提出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政府可以通过建设桥梁、大坝等公共项目,雇用失业人员。这批人就业后用领取的工资购买食品等货物,从而刺激了对这些货物的需求,生产这些货物的厂家又会雇用更多的人。这些就业人员又刺激了另一轮的需求,增加了另一些人的就业。在他的书里有一个著名的“挖坑理论”:
雇200人挖坑,再雇200人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雇200人挖坑时,需要发200把铁锹,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铁锹厂的生产,带动了钢铁厂的生产。当他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同时铁锹厂、钢铁厂的工人也有工资,这样食品等日常消费也都有了。等他再雇200人把坑填上时,还得发200把铁锹,还得发工资……
凯恩斯主义的确使西方国家从大萧条中走了出来。而在美国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新政大量借鉴凯恩斯主义:由政府主导投入货币购买股票托市,并大量投资基建,设立大量义工岗位,由国家出钱,有效地挽救了经济危机所导致的社会崩溃。
然而,凯恩斯主义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失业与通胀并存的“滞胀”现象,被反凯恩斯主义学派视作政府长期执行凯恩斯政策的恶果。原计划经济国家纷纷转而投向“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理论进入发展高潮,凯恩斯主义逐渐退入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