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高续书自宝黛爱情悲剧、宝政两代人冲突与宝玉形象的处理上是不合曹雪芹原意的,但他们从全书的大局——八十回的形象实际出发,而非评者提示的片言只语出发,创造性地续成了这一部鲁迅先生称为‘有清三百年文学之冠冕’并‘驾一切人情小说而远上之’的作品。
其三,认为后四十回的改动比原著更精彩。
张国光先生在他的《古典文学论争集》一书中,提出了“两种《红楼梦》,两个薛宝钗”的论点,他从后四十回对前八十回的思想倾向、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等所做的一系列改动中,得出了程高本优于脂评本的看法:
第一,高鹗第一次使《红楼梦》成为完整的艺术品,并且成为定本,因而也才得以广泛的流传;第二,高鹗深化了曹著的主题,把为“运终数尽”,“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后续无人”的家族“挽歌”,改为因“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家长”的“剥夺青年的恋爱自由”的“宝黛爱情悲剧”;第三,将原来照“钗、黛合一,双峰对峙”的观点写宝、黛、钗“三人相合一”的关系,改成为“民主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第四,“突出黛玉正面主人公的地位,使她孤傲与不合世俗反而成为对社会反抗的形式”;第五,将黛玉写成“被迫害而死”,并置于钗嫁同时,使黛玉的“泪”是“恼恨,是控诉,这就更加深了悲剧气氛”;第六,原作写宝玉出家是因“穷愁孤苦,不可自聊”,高鹗改为“不负黛玉”不满“包办婚姻”,是“对封建家庭的最有力的控诉和抗议”;第七,正如金圣叹砍去《西厢》杂剧后一本改变“大团圆”结局,将老夫人“改成封建门阀势力反对青年自由恋爱的代表人物一样”,高鹗也将贾母“改成这一悲剧的决策人物”,暴露了贾母、王夫人一伙的“阴狠毒辣”;第八,改“淫奔女”尤三姐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大悲剧中的小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