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进入殷都后去拜访了一位长者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长者让他第二天日中时来见面但却没有按时赴约。周公旦解释说这位长者是一个君子他不能背叛自己的主公去告发主公的罪恶所以不忍心告诉武王殷商灭亡的真正原因。但他通过不按时赴约的方式来暗示武王殷商灭亡的原因就在于言而无信。
最后作者列举了一系列顺应和利用的事例来说明“因”的重要性。比如观察星辰可以知道四时的变化、推算历法可以知道月亮的盈亏、大禹去裸国访问时顺应了当地的习俗、墨子见荆王时顺应了荆王的爱好、孔子通过弥子瑕见厘夫人也是顺应了当时的礼仪、商汤和周武王遇到乱世时顺应了民心才能成就功业。因此作者得出结论说顺应和利用就可以成功而专断独行就会失败。所以能够做到“因”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即使国家再大、民众再多也没有什么用处。
察今
为什么现在的君主不效法古代先王的法度呢?不是他们不想效法,而是因为无法效法。先王的法度,是经历了漫长的上古时代而流传下来的,有的人增补过它,有的人删削过它,怎么可能完全效法呢?即使人们没有增补或删削过,也还是不能效法。因为东夏两代的命令,以及古往今来的法度,文字不同,内容也各异。所以,古代的命令现在多数已不通用,现在的法度也多数不合于古代的法度。不同习俗的民众之间,也有类似情况。他们想要满足的欲望相同,但他们想要满足欲望的方式却不同。正如人们的口音不同,好像舟车、衣冠、滋味、声色等也都不一样。人们各以自己所是,反而互相非议。所以,天下那些好学习的人常常争论不休,他们言利辞倒,不求实际,只图互相诋毁,以取胜为能事。在这种情况下,先王的法度怎么可能被效法呢?即使能够效法,也还是不应该效法。因为先王的法度,是适应当时的时势而制定的。时势变了,法度却不变,即使现在把它完全照搬过来,也还是不能用的。所以,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度,而效法他们制定法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人,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以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