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邀请了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代表团团长、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科学院院长凯洛夫来华讲学,全面介绍苏联在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发展历程和有效经验。③凯洛夫的教育学说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统计,在我国,他主编的《教育学》1948年版印刷了10次,共计291516册;1956年版印刷8次,共计193897册,当时的城市中小学教师几乎人手一本。①
(二)联合办学
1949年12月,政务院举行的第一次政务会议指出,中国将革新高等教育体系,重新成立新型大学,以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和政法干部学校为基础,创办一所以苏联高校为模板的新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得以诞生。①学校全面参考苏联高校经验,邀请苏联教授来校指导,全面、系统地引领学校建设发展。通过设立教学研究室、编译室以及俄语专修班等举措,中国人民大学成为当时借鉴苏联教学经验的典型示范高校。
1950年4月,教育部依照刘少奇副主席的指示,出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要求哈尔滨工业大学以苏联工业大学为蓝本,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发展路径,重点培养中国大学所需的理工科师资队伍和国内重工业部门所需的工程师,以代替派遣大批学生前往苏联留学。②实际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一所中俄工业学校,并由中、苏两国共同负责管理,直到1950年才由我国正式接管。教育部印发《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后,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了多项改革,大力引进苏联工业高校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制度和教学计划,提倡俄语教学,并先后从苏联的26所高校中聘请67位教育专家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讲学,以传授苏联工业大学发展经验。③中苏联合办学,使各级各类高校能够更加系统地接触苏联办学模式,感知苏联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中苏教育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