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小日脚里不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不只有精明的算度,也有豁然大气,清明平正,精致优雅。最简单的渔樵闲话里,也有为人处世的大道理。
空谈什么“上海精神”无益,还不如细细品味上海人的小日脚呢。
顺便感谢黄慧鸣的玉成,以及十年来在网上不断鼓励我写上海的朋友们。
2017年2月
小情致
叫一声“张家姆妈”,老有味道
在上海的弄堂里生活过的人,从小到大都有一门必修课:叫人。
这门功课至少要分成两个degree,先是叫不叫,再是哪恁(怎么)叫。
世俗的判断,死活不肯叫的小囡最不讨人欢喜,自家不肯主动叫大人关照了再勉强叫的小囡堪堪及格,叫是叫的总归叫得不大情愿的小囡马马虎虎,主动叫还笑嘻嘻且叫得刮啦松脆的小囡顶讨人欢喜。
我叫人从小就是上品,亲眷淘里邻舍隔壁侪(全)讲我乖。其实,我那时也还不懂势利,也还不明事理,只是有点贱罢了,觉得叫叫人家蛮好白相的。
哪恁叫,里面的讲究就多了。
从小到大,也是有层次有变化的。
一开始是不分自家人人家人的,同辈的一律叫哥哥姐姐,大一辈的一律叫叔叔阿姨,再大一辈的一律叫阿爷阿娘外公外婆。
稍大,就要分了。自家人里,除了同辈的依然不分,大一辈的不但要分出伯伯娘娘舅舅婶婶姑父姨父,还要分大小,如小娘舅、二娘娘,当然还有大姨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