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壁画和墓主人夫妇宴饮图、鞍马出行图、牛车出行图和鼓吹图等推断,墓主人应是北齐王公贵族或次一级官吏一类的人物,其族属应属敕勒部游牧民族。在朔州地区,这是目前发掘最高规格的一座壁画墓,可惜多次被盗,器物和墓志无存,清理出的只有200多件残碎陶瓷片和陶俑残破件。游牧民族不同于中原汉民族,“死还故里”、“聚族而葬”,而是“生活于斯”,“死葬于044斯”。
隋的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苛政苦役,突厥南扰,却又引发了农民大起义。李渊建立唐朝后的近300年时间,虽有“贞观之治”的经济繁荣,政治安定的太平盛世,而朔州地区却是多灾多难,民不聊生,经济状况与人口数量远不及西汉时期。从隋末的刘武周起事、突厥颉利可汗的不断袭扰、回鹘因饥饿攻云朔,至沙陀军的反叛、平叛安史之乱等,在朔州这块军事重地上,始终有“重头戏”在演绎。1979年,平鲁屯军沟村民在土沟悬崖上偶然发现的69斤多的金铤等物,即是与安史之乱有关。陶正刚研究员在《山西平鲁出土一批唐代金铤》中考证说,根据“张通儒铤”“乾元元年铤”铭文,这批器物是属于安史叛军遗物。郭子仪领军在静边郡(右玉县境)、马邑一带等地平叛叛军,叛军将领张通儒等因战败,将这些金铤器物失落于屯军沟,是很有可能之事。这批金器出土数量之多,为已知出土金器之最,对研究安史之乱的历史大动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