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二十个字,抓住战场的一个瞬间,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讲个故事
趣闻:关于《塞下曲》的科学“争论”
华罗庚先生是誉满中外的数学家,为我国的数学和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华罗庚先生也喜欢读唐诗,大概四十年前,他读过卢纶的《塞下曲》之后,却对这首诗的内容产生了数学家的思考:北方下大雪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大雁应该早就飞到南方去了,怎么会有大雁呢?既然月黑无光,又怎么能看到是大雁高飞呢?
对此,华罗庚没有想想就算,而是提出了“科学质疑”,他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一首小诗,用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朔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无高处,怎得见雁飞。”
华罗庚未必是真的要指出卢纶的错误,他的做法体现的是严谨的治学精神,鼓励年轻人多思考、多质疑,不要轻信古人和书本。
当时,郭沫若先生是文学泰斗,据说他看过之后,也回了一首诗:“深秋雁南飞,懒雁慢未随。忽闻寒流至,奋翅连连追。”郭沫若的回答更加幽默,而且构思巧妙。他的意思是:深秋大雁南飞,有的先出发,有的后出发,比较“懒”的大雁落在后边,但是寒流说来就来,北方深秋也会突然下大雪,这时北方仍有大雁高飞也是有可能的。郭沫若回答了华罗庚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算是替卢纶“开口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