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州城西四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在当时散体文作者增多的同时,唐朝的科举考试中的制策和对策,于建中元年也开始用散体。这个时期虽还有骈体文,但从陆贽的骈体文奏议看,内容切实,说理严密,叙事间以散行,已无词采雕饰与典繁晦涩之病。此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对文体文风改革理论上的探讨。这样,在韩、柳之前,主张文以明儒家之道,重政教之用的宗经复古思想已经十分明确和流行了。但当时的作者对现实超脱,缺乏与现实政治息息相关的特点,缺乏实践性的品格;他们对骈文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这也就是否定了文学的特殊性;他们在艺术上缺乏独创性,只是简单地模仿先秦两汉的文体文风。天宝以来,唐王朝经安史之乱而陡然衰落,文学上的复古思想与当时的历史现实有关。文体文风的改革只能待以后去完成。
唐朝到贞元、元和年间,虽然当时藩镇割据等社会矛盾还没有改变,但出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太平时期,生产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给统治阶级带来了中兴的希望。这时以韩愈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思潮,有积极的用世思想,如韩愈即以重建儒家道统自居,反对佛老,反对藩镇割据,强化中央政权,在文学上确立了文以明道的思想。这时柳宗元也明确提出了文以明道的主张。他要明的道,是辅时及物之道,就是要有益于时政,有益于生民,求实变通,不死守经义。他思考现实,面对现实,积极投身于实际的改革。韩愈、柳宗元尽管哲学思想不同,政治立场也不一样,但他们积极入世、主张改革的求实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使他们结成一体,开创一个文学的革新运动。